當你見到天上星星 - 談〈光年詩〉
伴隨星夜而來的情緒是複雜的,因為宇宙既是冰冷、遙不可及、黑暗、不確定的,卻又有太陽和星宿,是永恆、與我常在、超越時空的。想了解時間和宇宙的奧秘,不妨先從十二首〈光年詩〉開始。
感謝一直願意花時間看我那些碎碎念的文字的讀者,支持我繼續寫作。尤其願意付費訂閱的各位,我一直想要怎樣回饋大家。趁著聖誕,讓我以電子書為禮,祝大家佳節快樂!
25/12 或以前,凡以任何形式訂閱《黃牛山人電子報》,均會獲贈《愛虛構》第一季合集的 NFT 電子書一部。
這部書關於什麼?讓我以一個別開生面的方式介紹一下:讓作者們在 2.5 次元的二創空間,親自向大家解說!點擊這裡去片吧!
星夜
只要關聯到宇宙、銀河和星星,任何作品都會立即增添幾分感性。當你見到天上星星,會想起什麼?
我想起:
梵高的〈星夜〉
右方的高音鋼琴鍵
葉德嫻的〈明星〉
電影 〈Interstellar〉
林子祥的〈究竟天有幾高〉
大尾篤的長堤
Aimer 的 〈六等星之夜〉
啞瓷的〈光年詩〉
最後一項是讀了董啟章的《時間䌓史.啞瓷之光》後新增到我腦海的。
我像那銀河星星
若你覺得閱讀《時間䌓史.啞瓷之光》(下稱《時》)門檻太高,不妨先從十二首〈光年詩〉讀起。〈光年詩〉是女主角啞瓷於少年時代所作的十二首詩,借天文物理現象為題,也是全書的大網。本文會分享其中三首,讓你感受其中的深邃和優雅。
伴隨星夜而來的情緒是複雜的,因為宇宙既是冰冷、遙不可及、黑暗、不確定的,卻又有太陽和星宿,是永恆、與我常在、超越時空的。而且因為莫名的原因,雖然星空是如此偉大莊嚴,但抬頭仰望時想起的,總是渺小的人和短暫的愛。浩翰宇宙的始終,與渺小人類的生滅,竟循著同一的軌跡。
當你見到天上星星,可會想起誰?
我想起小時候唱過的聖詩:
我觀看你指頭所造的天,並你所陳設的月亮星宿,便說:人算什麼,你竟顧念他。
-《聖經》詩篇 8:3
某次我跟一班識於微時的朋友跑到大尾篤的堤壩通宵觀星。在寧靜的星空下,本來在世俗團團轉的大家也忽然認真起來談人生。當時有位朋友這樣說:
古人比我們更易擁抱信仰,因為那時沒有光害,恐怕也沒那麼忙碌,比較能見到這樣的星空。若常處於如此浩翰的星空下也沒有思考永恆,那恐怕一世也不會信仰什麼了。
我想,以上也許是董啟章想在《時》中借用宇宙的意象來表達的感覺。然而,作品借霍金的物理學名著《時間簡史》為題,卻未必人人能體會箇中的深意。畢竟,一般人就算知道霍金的大名,也未必有興趣讀那本專門解釋天文物理的著作。正如讀它的上一部《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大多數未必知道作者宋應星是誰,更遑論讀過他的書。
上篇提到,《時》的結構可分開十二小段,每段四章,第一章是〈啞瓷之光〉的章節,而〈啞瓷之光〉每章標題均為天文物理的用詞,次序排列大概象徵星體從生到滅的過程,也呼應音律與時間的始終。若我們再仔細一點看,〈啞瓷之光〉每章起首必定是一首〈光年詩〉,全書共十二首。這首詩除了結構性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成為抽象的物理概念與人類精神領域之間的橋樑。
透過詩的感性表達,可把人們仰望星空時那種複雜的情感呈現出來。宇宙、時間、創造、幻滅,本來便是充滿詩意的題材。把這些表面客觀、理性的「物」跟主觀、感性的「情」關聯起來,正是作者一貫的風格。
留意〈啞瓷之光〉每章的結構也是工整固定的,如下:
〈啞瓷之光〉每章結構
〈光年詩〉 - 〈主線情節〉 - 〈獨裁者訪談記錄〉
光年 - 超越時空的感通
讓我先談第一章開首的〈光年〉:
此刻的我在燃燒
釋放火的淚光
以每秒十八萬六千里的速度
在未來的一個晚上
在已成過去的星際間
隔著千萬光年的距離
向你眨眼〈光年〉
這首詩描述的物理現象是:當我們見到天上的一顆星,那星光可能是因某星體燃燒爆炸而產生的;但由於宇宙太廣大,燃燒產生的光以光速傳送到我們眼前時,可能已過了在幾千萬年前,我們所見到的星星在當刻有機會已不復存在。換句話說,我們正在見到「過去」的景象,跟這過去聯繫,並被它感動。我們和這顆星之間的關係,超越了一般人理解的「時間」的限制。
能想像,一個過去的人,或甚至一個未來的人,跟我們眨眼,說話,彼此交通,甚至心靈契合嗎?
故事第一章突然到訪的維真尼亞,她的青春代表著未來,但她的背景則源自過去。啞瓷從丈夫的訪談內容中,觸碰過去的他和自己,就像凝視早已消亡的星體曾發出過的光輝,感受大爆炸時傳遞出來的訊息,並嘗試與之共鳴。共時的另一聲部〈維真尼亞的心跳〉中,已失踪的兒子花在未來重生,故事發展下去我們會得知跟當時在沙頭角所發生的一切有莫大關係。於是整部小說便以《時間簡史》為脈略,以〈光年詩〉每章點題,一章章地揭開那橫跨百年的故事。
獨裁者說過,你和他之間,就是一部《時間簡史》。
我認為作者也想藉〈光年〉表達他對文學創作的理解:通過文字,同步想像,銘刻感動,神通古今;豈不也跟星星發出的光芒一樣,超越時空?
超新星 - 自我犧牲還是放逐
第十章 Supernova / 超新星一章的起首:
你的名字稱為新
你的生命卻已經老
那曾經有所作為的燃燒
抑或不知節制的膨脹
直至你受不了熱情的消逝
抵不住內心的崩塌
在完全萎縮矮化之前
以剩餘的意志作垂死的爆發
給那遙遠的眼睛
印上壯麗的記憶
把純淨和雜質
成就和過錯
統統撒到沉靜的銀河
揉成後代新星的種子〈超新星〉
超新星 (supernova) 一詞中,拉丁文 nova 的原意是「新」,那是古人觀天時的誤解。事實上,超新星是一顆巨大恆星生命周期尾段的現象,一場因質量坍塌而發生的超大型爆炸,因而發放巨大的能量和光芒。我們在地球上觀看,會見到一顆特別耀眼的星星,以為那是新誕生的星體,卻不知那光芒已是它最後的挽歌。
老作者獨裁者在這章故事中,似乎不甘像「白矮星」(White Drawf) 般黯然地歸於寂滅,而步向超新星爆發性的自毁結局,詳情我不在這裡劇透已免破壞大家的閱讀樂趣;然而我們可研究一下超新星所象徵的各故事要素。
獨裁者是個正在步向死亡的作者,他肉體、精神以至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和情感均無法避免步向消亡的命運。從故事一開首作者便提出一個問號 - 為何獨裁者要自我放逐?是因為兒子花的失踪?還是因為「文學小宇宙」計劃的失敗?或因為跟妻子關係的變質?以上可能都有關,但在第七章有一段頗扼要的結論:
你心裡面其實害怕,這不單是自己的終結方式,也是文學的終結方式。你害怕你一生的追求都會變成虛空!
我相信這也是很多步入中年的人,尤其青年時期曾經滿懷理想的人的心境。而他在遇到維真尼亞和正以前,本來的解決辦法是自我放逐,接受自己就是一個垂死病人、即將毫無意義地逝去的現況。
然而,他是一顆質量很大的恆星,這令他消亡的方式有可能跟其他「星體」不一樣。他或可利用他僅餘的形象和影響力在死前來一次大爆發,引發出可能的空間扭曲,產生嬰兒宇宙 - 也就是為社會帶來新的可能性。這就是一位稱為正的青年給他的挑戰:
我只是想說,你還是一顆大質量的星星,如果再燃燒起來,還有足夠的能量,去做最後一次的爆發。你忘記了你自己說的超新星爆發的比喻了嗎?宇宙裡最光芒,最宏偉的天象!在終極爆發之後,成為黑洞,以另一種形式,一種隱形但是更強力的形式,去改造時空的形態。而超新星散發出去的物質,將會形成下一代的星體。你也許認為自己的生命已經走到盡頭。你事實上是有意這麼的讓它發生。我並非不尊重你的意願,但你還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去把它變成一個令世界不再一樣的終結儀式。
到底他最後有沒有走上這條路,如何爆發,改變了什麼,便留待各位讀者發掘了。
超新星的爆發除了產生新的可能以外,另一重大意義是它把養份和能量向四周釋出,大量新的星體賴以誕生,就如鯨落的養份般滋養海底眾生。賴晨輝著的《SF少女日記》中也有一篇文章以〈超新星〉為題,說的也是意義類近的故事。
嬰兒宇宙 - 為人生創造新的可能
最後談談第六章的詩:
你說每天重複相同的動作
沒有比永恆更苦悶的事情
無論如何縱身飛躍
也總是繩索的糾纏
銀河外是無數相同的銀河
逃亡只是投靠另外的戲班
就看我們相信不相信
在心跡碰撞的瞬間
在蟲洞的另一端
有新世界的誕生〈嬰兒宇宙〉
我覺得「嬰兒宇宙」是全書最關鍵、也最難解的概念,但從這首詩開始讀起,讀者能較易理出一個頭緒來。
讓我們先看看「嬰兒宇宙」的定義。在霍金的 “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and Other Essays” 中提到的「嬰兒宇宙」,是從我們宇宙中分枝出的小型、自足自圓的時空區域,可能具有與母宇宙不同的物理特性,例如基本常數的值。
在黑洞形成並蒸發的過程中,落入黑洞的物質和信息可能透過量子效應進入嬰兒宇宙。嬰兒宇宙可能以某種形式再次與我們的宇宙接軌,例如以類似黑洞的形式重新顯現,所以那些落入黑洞中的東西有可能因而重新進入母宇宙,但卻以不可預測的形態,因為物質的份子會在過程中重組。
如此複雜、抽象但有趣的天文現象,成為了這部小說中重要的意象,借喻重新開始人生的「可能性」。第六章終於交代了〈啞瓷之光〉跟〈恩恩與嬰兒宇宙〉兩個故事間的關係,就是幾個主要人物跟自己人生中其他的「可能性」之間的故事。
先說一直順從命運,犧牲、壓抑自己感受的啞瓷。她跟幾位年輕人一起重訪她年青時曾跟一位生物學教授到過的三椏村廢屋,在哪兒她瞥見自己人生曾經出現過的一個可能分枝的畫面:
她在房子裡漫無目的地踱步,冷不防在櫃台上發霉的鏡子裡,看見自己模糊的臉容。汗濕的細髮黏在額角,白裡透紅的臉蛋,粗直的眉,細俏的眼睛。那是二十多年前的女孩的臉容。而女孩身後,站著一個中年男子。學者型的金絲眼鏡,文質彬彬的瘦長臉,卻配以戶外活動者的黝黑膚色。男子挨近,低下頭,他的唇就在少女的鬢髮旁。他的下巴觸到少女的耳朵。少女稍稍躲閃,別過臉,卻在鏡裡碰到男子的眼神。男子的雙手在鏡子下方出現,環抱著少女的身軀。少女的雙手也出現,抓住了男子的手腕,卻停住不動,也不知道是把男子的手拉開,還是把它們緊緊按在那微微隆起的胸口上。男子的腦袋伸到少女的前方,遮去了少女的半張臉面。男子的手指慢慢爬到少女的領口上。
如果她選讀植物學而沒有選藥劑、選跟生物學教授相戀而沒有嫁給獨裁者,她的人生將會怎樣發展?
然而作者想要表達的絕不止於這種人生交叉點的老問題。啞瓷的選擇固然導至一連串的結果,但她沒選上的選項,似乎不是沒有發生,甚至還有機會在某個時間點影響她後來的真實人生。
而老作家獨裁者,則回想起中年時遇到事業瓶頸,面對人生的可能性不斷縮減時的最後掙扎。他不滿足於那些如過眼雲煙般的成就,渴望證明自己的創作以至文學能貢獻世界,卻並未如願。加上當上了父親,角色和責任的轉變加速了他的困惑和焦慮。於是他打算在想像世界中創造自己人生的奇跡:
我還是必須回到青年對象身上,去尋求那種生命膨脹,擴展的感覺。我絕不是說想拋妻棄子,重新開始我的人生。這是沒有可能也不必要的。我的意思是,在想像世界裡,打開通往嬰兒宇宙的蟲洞。
以想像力為人生創造出新的可能性,就像在身處的宇宙中創造出一個嬰兒宇宙。按照霍金的理論,這嬰兒宇宙有機會於某個時機「接通」- 或影響現實的人生;就如啞瓷(虛構)的戀情影響了她和獨裁者(真實)的關係,獨裁者所寫有關恩恩的(虛構)故事影響了恩恩的(真實)生活,(虛構的)花和永恆少女維真尼亞使(真實的)獨裁者和啞瓷互相理解。我想,這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嬰兒宇宙的威力。
另,詩中飛躍、繩索、戲班等意象,令我想起卡夫卡《飢餓藝術家》及《空中飛人》的情節,這可能是因為我讀了《時》的下一部作品《物種源始.貝貝重生》而產生的聯想。然而,卡夫卡小說中的表演者全然專注於自己的技藝,生命中其他的一切盡託旁人的狀態,跟獨裁者很相似。
既為拋磚引玉,也因篇幅所限,十二首〈光年詩〉我便先介紹其中之三,其他九首便待讀者諸君挖寶了。若果可以,希望你能留言告訴我你最喜歡哪一首。
讀這本書時,腦袋中 loop 得最多的是這首〈明星〉。台灣讀者未必知道這首歌,香港年輕的讀者可能也未必聽過,讓我在此分享一下。聽的時候,不妨閉起眼想像自己正盯著夜空中一顆千萬年前爆發,現已灰飛煙滅的超新星的光芒。你一定會想起某些人。
延伸閱讀:
不知道「嬰兒宇宙」跟「平行宇宙彼此之間會互相影響」是否是一樣的概念?(物理上以及文學上),畢竟後者在各種作品都很常見,可能更好懂一些。
雖然買了還沒讀,不過看到光年詩已經嚇傻,發現2006年我寫的第二首詩差不多和這首詩一樣……